1. 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(转载,原作者——黄玉峰,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)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仔细研究前几年,特别是去年的高分满分作文,对于准备迎考颇有参考价值。准备,不在于多,在于精,关键是要有悟性。在考前如果一团乱麻,整不出头绪来,考场上更会心慌意乱。因此,作文准备一定要“抓纲理目”,纲举目张,事半功倍。 审题立意关注“读书做人”先说说“纲”。仔细分析,作文命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。万变不离其宗,考的无非是“读书做人”。以上海卷为例,2006年《我想握住你的手》和2008年《他们》,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隔膜问题,2007年《必须跨过这道坎》是讲人的成长,2009年材料作文“板桥体”既可以讲“和谐”,也可以谈“创新”,都是人的修养问题。考生在考前沉下心来,好好思考一下关于“读书做人”的方方面面,这正是理清思路的最佳角度。这样实实在在地写好、改好几篇作文,到时拿到考卷就不会有猝不及防的感觉,比临时乱蒙一气要强得多。这些天,考生可以思考一下关于“人与自然、与社会的关系”、“读书、成才与教育”、“人品与修养”等方面的问题,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时要注意联系和思辨。 落笔行文联系自身实际思想立意为“纲”,具体的行文就是“目”。这里也有几点要注意的。辩证思维。观点要鲜明,但不能太极端,“过犹不及”。这几年高考许多考题都在引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。如写“板桥体”,就可以辨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,探讨怎样才能达到“和而不同”的和谐状态。写“坚持自我与听取他人意见的关系”,就应该意识到坚持自我并不意味着刚愎自用,而虚心也不意味着随波逐流,只有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,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形成完善的想法。在讲“情感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”时,有考生写《不可靠,不可不靠》,说一味感情用事会影响理性,但也不能因此排斥感情,没有激情也不可能有所成就。这样写不但合情合理,而且层次丰富。切合实际。不要太好高骛远。文章立意高虽然好,但若不顾事实一味拔高,内容又不充实,只会引起别人反感。模仿优秀之作也是个好办法,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消化,变成自己的东西,运用起来才会自然。如果只是背了一堆完全与自己情况不符的大话,机械地拼凑,反而弄巧成拙。不如展现有自己特色的一面,写“我”的所思所想,反倒容易真切感人。关注时事。关注时事并不意味着人云亦云,照抄报上套话,而是要深入了解,尽量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判断。时下上海世博会是个热点话题,我建议考生尽可能抽时间去现场走一走,看一看,回来再写写自己的体会,这对打开眼界是有作用的。 “应考锦囊”助你马到成功经过这样的准备,考生们想必不会再觉手中无粮,心里发慌。但真到拿到考卷看到题目的那一刻,有的考生还是会感到陌生,一时头脑空白。在此再嘱咐几点,助考生们踢好“临门一脚”。一、审题不但要审清楚,还要设法打开心胸、打开笔墨,可以抓住题目的几个方面用“排列组合”法来定提纲。比如写感情对认识事物的影响,就可以有四个方面:1、亲情有利于认识(知子莫若父);2、亲情不利于认识(情人眼里出西施);3、疏远有利于认识(旁观者清);4、疏远不利于认识(智子疑邻)。二、要考虑到阅卷者的喜好,考场作文毕竟不是随笔,阅卷时间又仓促,投其所好才能得高分。三、很多题目宽泛抽象,我们要设法把题目具体化,然后尽可能把它拉到自己熟悉的方向,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。考生千万不要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,写那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,那多半会马失前蹄。四、标题先暂时定一个,到完成作文后可以重新从文章中寻找最耀眼最闪亮的词句,锤炼成题目。这样既可让题目与文章相呼应,又给人亮丽之感。 妙喻如珠借昨日石,攻今年玉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重批高考作文《文汇报》 2010-05-21高考越来越近,在最后半个多月时间里,作文还有没有提高的可能?这里精选八篇历年高考高分作文,请复旦附中资深语文教师黄玉峰细细批注、评点,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启示。细看这些高分作文,一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:准——审题清楚,文章扣住题意;新——观点新、内容新或角度新;韵——文章有韵味,有书卷气;诚——有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;美——文学味足,词句精致。最后复习阶段,考生可以再看看这些文章有什么可取之处,仔细推敲,举一反三,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,到考场上一定能胸中有成竹,下笔如有神。 2007年江西卷 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,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,清澈见底幽雅宁静,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,惹得我心潮澎湃。(第一段就扣住语文二字,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写,高明)语文,是心灵的天堂。(一句话一段,错落有致,好)“采菊东南下,悠然见南山”,陶渊明用一句话,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,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,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,“乡书何处达,归雁洛阳边”,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……(把自己学过的诗歌,很自然地引用上去,巧。而很多学生明明肚里有货,却不知运用。)语文,用一枝神来之笔,画出世间万物,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,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,使我心雨飘飞。(语文画出诗人的思绪)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,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西楚霸王项羽,他哀歌一曲,泣下数行,上演了“霸王别姬”的千古悲剧,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刎乌江,只因未把握时机,纵虎为患,使他自毁前程;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东坡遭贬,壮志未酬,心有不甘而吟;陈涉虽地位低下,苦难深重,却呼出“王侯将相宁种乎?”屈原因遭奸人陷害,使其忧愁悲思而抒《离骚》……语文,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,唱出世人壮志满怀,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,使我思绪翻飞。(语文鸣出世间的不平)“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”,陶渊明道出了对人生境界的选择;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”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,为天下百姓着想,不由得让我辈汗颜;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责任感;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……语文,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,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。语文,记载着邈远的历史,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。(语文记载邈远的历史)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,装满了诗怀画意,侠骨柔情,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。 [秘籍一:巧用库存]2007年江西卷要求考生在《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》和《语文,想说爱你不容易》中任选一题作文。这是一个有考场智慧的考生,懂得巧妙地挖掘语文书的库存。仔细看,文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本,虽然没有寻寻觅觅挖空心思,但照样层次丰富。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。考场决胜之时,谁都想表现得满腹诗书侃侃而论,但在平日里真正能做到读书万卷、腹中充实的毕竟是少数。不少学生一到考试,常感手中无粮,心里发慌,急着搜罗各类“材料”,企图临时抱佛脚,结果是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,还是落得个“两处茫茫皆不见”。临时东抄西摘来的东西,没有经过消化,到头来很难为己所用。“家有财宝自不知”,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是一套小小百科全书,其中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丰富,关键在你是不是会用。我建议,考生在考前把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再好好熟悉一下。这样做轻松又讨巧,学生对熟悉的内容运用起来更容易得心应手,比看什么素材大全要强得多。况且,高考阅卷大多是语文教师,对课本也有亲切感,看到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的学生,印象首先就不会差。 2009年山东卷 见证夜晚,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,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,一袭春风吹来,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。(有悬念)多少年了,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,真让我有些心酸啊!我懒懒地叼起一根稻草,伤心地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。那时节,这样的夜晚,有星星,有晚风,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?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,火星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,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。现在呢,没有了煤油,也没有了煤油灯,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,圆的、方的、环形的、柱形的、白色的、红色的,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。(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并非一味唱颂歌,也做出反思,这是难能可贵的)现在,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。土地有了播种机。刚有播种机的时候,我就和它赛过一场。走进田野,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。欢快地扬扬蹄子,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,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,但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。艰难地耕完一块地,我明白了——牛怎么能跟不知疲惫的播种机比呢?(写牛的“心理”,很活)我的兄弟们就这样一个个不见了。先是一家卖了,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卖了。不是卖掉,就是被杀了卖肉。不用耕地了,谁还养我们呢?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:调皮的二牛、沉默的黄衣、能干的白点……到现在,整个村子就只剩我们寥寥几头了。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,我或许早就成刀下鬼了。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田的耕牛!(在用播种机代替耕牛一事上就看出时代的变迁,以小见大)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,一阵风吹过,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。我享受地闻了闻,我喜欢这气息。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。“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。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一头牛,牵着它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耕地。喜欢牛的朋友还可以骑在牛的身上,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。”就是从主人开始“农家游”开始,我的同伴又开始多了起来,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。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,我以前从没听说过。白天上山,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、休息;晚上下地,陪着他们负犁耕地。在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,这哪叫耕地,懒洋洋地走上几趟,地就到头了,犁把得歪歪扭扭,让我走得很不舒服。(有微微的讽刺意味,含而不露)“我骑这头黑牛。”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。“去,黑皮。”老主人熟练地把我牵了出来。让小孩骑在我身上。我慢慢走出村子,回头望望,村子又有些变化,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,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。(这里将牛的视角又扩大了一些)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,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,一袭春风吹来,我昂起头“哞”了一声:我是一头见证村子变迁的老牛…… [秘籍二:以新取胜]2009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是“见证”,考生很容易就想到写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,这个角度其实很容易撞车。高考评分标准中,对“创新”十分重视,有新意的文章才容易得到青睐。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,要在观点上创新绝非易事,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从角度、形式上去创新。本文同样写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,却不让人感到陈旧,就是靠形式的出奇、出新来制胜,作者另辟蹊径,从一头老牛的视角来见证社会的变迁。求新,第一要切题,第二要自然,切勿胡编乱造、弄巧成拙。本文的佳处在于其新奇之处出人意料之外,而又在情理之中。的确,千百年来耕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,也许是“最理解农村的动物”,谈农村的变迁,以耕牛为见证,贴切又合理。文章写牛的“内心独白”也写得很自然,农村的变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,而全文没有一处超出一头平日除了耕地就是呆在牛栏里的老牛所能“见证”的合理范围,这是对出新制胜者的基本要求。 2007年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,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,有心人紧紧抓着它,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,即使那人早已远去。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”每每读起这诗句,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。当那迷蒙的小雨,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,谁说这感情不滂沱?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?当那柔美的花朵,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,谁说这感情不壮烈?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?然而它们却是“看不见”“听无声”。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,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。而这座花冢,被寂寞上了一道锁。纳兰是寂寞的。他的好友曾叹:“家家争唱饮水词,纳兰心事几人知?”无疑,他是相国公子,御前侍卫,人人倾慕。然而,在他的内心深处,却埋着深深寂寞。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,却“何恨不能言”,只能叹一声“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”。他向往平淡与朴实,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,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,也只是无声而已矣。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。李煜也是寂寞的。王国维说他“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”。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,往往是没有朋友的。即使生身纸醉金迷,终日灯红酒绿,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。尤是南唐灭亡之后,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,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。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,但却不是无形的。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,将其化为“一江春水”,化为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。《人间词话》中有批语:“词至李后主,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。”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,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。陆游在沈园写下“红酥手,黄縢酒……”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。王维在叹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时,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。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话玄宗。”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,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。诗人手中那根红线,另一端系着笔。巨大的情感沉淀后,化为无声,也化为挥笔的动力,让细雨的闲花,变得铿锵有力,永不磨灭。其实,还有一些人的寂寞,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。林则徐被贬伊犁,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,但他却高唱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造福了一方百姓。韩愈被发配潮州,爱女死于途中。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,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,修水利,受到百姓的拥戴,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。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,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,滋润了一方水土;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,更深嵌土地,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。他们的红线那端,是苍生百姓!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,去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。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,刻在碑上,这寂寞是美丽的,是供人欣赏的。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,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,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,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。 [秘籍三:一锤定音]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写对刘长卿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这两句诗的理解。诗句可以有多重理解,但作文只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。本文一锤定音,确定它表达的就是对“寂寞”的思考,于是标题拟作“细雨闲花皆寂寞,文人英雄应如是”,不动声色地用诗意的语言将“中心思想”给定了下来。文章材料“品类丰富”,可见作者对文学涉猎的深度和广度。对“寂寞”的理解更是层层推进。通过纳兰、李煜等,写出个人的寂寞对灵魂的铸造和对文学的滋养作用,但英雄的寂寞要更进一层,以天下苍生为己任,寂寞也就升华为奉献和功绩。作者深厚的思想积淀由此表现出来。 2009年陕西卷 西安的无奈兔子弃长补短,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,不禁令人哑然失笑。(一句话概括材料)可你又何尝不是呢?我的西安!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;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,却依然盈盈的眼波;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。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,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,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。(可以看出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相当的了解,选择写西安正是发挥所长)是啊!这些都是你的长项,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,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。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,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,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;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。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,你想像雅典一样用裸体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,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……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,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……(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)看看吧!我的西安,眼底尽是无奈。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,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,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。你是西安,十三朝的古都!秦汉的雄风,盛唐的繁华,是你的长项,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。还记得当年的你吗?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,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,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,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。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,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,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,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。(文笔华美。几处排比都用得荡气回肠,起到很精彩的效果。)威武雄壮属于你,千娇百媚属于你。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。西安,这才是真正的你,如一杯茶幽香沁脾,如一坛酒醇香永久。西安,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,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!这才是真正的你,西安! [秘籍四:立意升华]2009年陕西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童话故事,如果完全陷入对野鸭教练、小兔子、小乌龟的评说中去,容易写得婆婆妈妈,幼稚浅薄。本文却能写得如此大气磅礴,思想犀利,和对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是分不开的。作者迅速地从材料中抽出“扬短弃长得不偿失”这个观点,紧紧把握。对小兔子的故事只一句话带过,转而进入正题,写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。文章写出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,也点出了西安所应该坚持的“自我”是什么。这样考生自己平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也就找到了一个决口,源源而出。对于材料作文,考生要学会和材料“不粘不脱”、“若即若离”,可以既不偏离主题,又不为材料的情节、细节所拘泥,写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好文章来。此外,考生还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史化、诗化、美化。同样是说要坚持自己的长处,不要只知模仿别人这个道理,可以写得很有历史感、很有文学味。阅卷老师每天要批上百篇文章,在一大堆琐琐碎碎的小故事小道理作文当中,看到这篇充满书卷气、眼界开阔、文采斐然的文章,当然会青眼有加。当然,格调的提升还是要以腹中充实的基础为前提。本文作者显然在西安历史文化这方面有充裕的学识,才能有的放矢地升华。而盲目拔高,空谈套话,只会显得言之无物,苍白空虚。如果上海卷出这类题目,那么上海考生就可以谈谈上海的风情。为此,建议考生在百忙中放松一下,去世博会逛逛,也许会生出不少灵感。 2007年山东卷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风若遥远的回音,追着梦的翅膀,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。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,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;她是云彩里篆刻的记忆,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。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,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,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,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。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,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。是你吗,唐朝?(一系列的比喻,优美精当,作者不俗的修辞功底展露无遗)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,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,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。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,摇荡清秋的月亮;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,张口一吐,就是半个盛唐。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,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。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,艺术情怀的宏广。唐朝啊,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,怎能不令人陶醉,怎能使人遗忘?(用第二人称,更增加了亲切感,使人宛如近距离地在触摸这个王朝,与之对话)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?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,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,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?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,你叹息了吗?独步瑶台的风采,高处不胜寒的无奈,切莫乱了音律,不然,古淡青醇的山水恨你,恨你弹指惊春去。而今,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,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,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,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!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,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。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,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。那些坚守岁月的人,朝霞从此耀眼,残阳从此灿烂,中国从此芳醇神气,永久蕴香迷人。是这样吗,唐朝?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。(以华美的句子点到唐文化的几个方面,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明气象)把满纸才子的清高遐想折好,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,醉于此间,永不醒来。纵使时间流淌,时光飞逝,美丽的唐朝不衰,永恒的记忆不退!(卒章显志,观点鲜明) [秘籍五:扬己所长]诗化的语言,俯拾皆是的对诗词典故的活用,令人顿觉满纸是大唐华彩,阅者不能不被作者感染:一个如此美丽多情的时代记忆,永远不会随风而逝。作者对唐朝,尤其是对唐诗的热爱和了解远在一般的学生之上,才能有如此多彩的内容,精致的文笔。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特色,那是属于自己的“拳头产品”,别人模仿不来的。怎样在考试中抓住机会,扬己所长,有一个技巧问题。这位考生得以发挥所长,并不是运气和偶然,而是懂得以不变应万变,把题目拉向自己熟悉有准备的方面。2007年山东卷规定的作文话题是“记忆不会随风而逝”,不少考生写对自己亲人、故乡的记忆,有真情实感的自然能写好,但如果没有相关经历,无病呻吟,就不免捉襟见肘。本文作者写对一个王朝的记忆,成功地祭出自己的“杀手锏”——唐朝和唐诗,一样说得通,而且写得精彩。高考题目千变万化,我们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,失去自我。考生要扬己所长,找到题目和自己的契合点。一旦找到了,你就如鱼得水,有情可抒,有理要说。 2009年湖北卷 站在老屋的门口一座低矮的小木房,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,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。而我徘徊在门口,想着那些平常小事。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。他喜欢坐在门口,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。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,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。那场景重复了几年。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,落了又起,起了又落。不经意中,爷爷便没了。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,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,终究,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。(岁月无情,老屋却似乎有情)我们迁了新居,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。她也不解释,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,大家违拗不过她。但稍稍懂事的我想,这老屋的门,承载了太多太多。放学回家,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,一来那儿安静,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。奶奶喜欢唠叨,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。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,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,平平常常地,如同拉家常一样。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,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。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,还是门倚着奶奶。孤零零地,我噙着泪,听着她呜咽,却哭不出声。(奶奶衰老、孤独的形象,感人)时间久了,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。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,我没肯,当然,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。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,听他喃喃地说:“等我老了,还住在这屋里。”我想我是懂的: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,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;而人近中年,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。那时候,我天真地应了一句:“爸,等我老了,也住在这屋里。”爸没吱声,摸了摸那扇小木门,转身走了。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,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。而如今,我站在老屋的门口,不愿去推开它,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。但有些事物,如同老屋的门,经历了太多太多,却依旧沉默无语。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,但我想,今天与明天之间,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,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,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。我站在老屋门口,想着那些平常小事。老屋的门,被岁月锁着。 [秘籍六:撞击火花]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“站在____的门口”。半命题作文给考生发挥空间大,但提示比较少,有时让考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。这时考生不妨试试“碰撞”法,将自己平日的心得、感悟与熟悉的人物事例“相撞”,与作文题目“相撞”,“水本无波,相撞而生涟漪,石本无火,相击而生火花”,这种办法有时能豁然打开思路,想到平日所未想的构思。这篇文章虽然只是说些家常琐事,写一座陈旧的老屋,作者却将自己情感世界中丰富、细致的感悟都写了进去,有对亲情的追思,有对生命的体验,有对岁月的思考,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了“老屋”这个意象。老屋里有三代人的悲喜,所以站在老屋门口,就是站在亲情与岁月的门口。善于“取象”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技巧,把自己要表达的情、理、意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,比空洞地说理抒情更能打动人。文章的层次尽可以丰富,意蕴尽可以深远,但切入点最好尽可能小一点。本文感怀人生,起于“老屋的门口”,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,归结于“岁月的门口”,意蕴深远。 2009年上海卷 和谐的统一去黄山旅游前,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,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,不免心潮澎湃,大呼壮丽——那孤松,曲曲折折,似老者的脊背;那危峰,亦崎岖险峻,有欲倾之势。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,却在相融中构造出清雅高绝的图景。(开头稍显啰嗦,主题不够突出鲜明,以“去黄山旅游前……”开头,不如直接写孤松的姿态“黄山上的孤松,
2. 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(转载,原作者——黄玉峰,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)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仔细研究前几年,特别是去年的高分满分作文,对于准备迎考颇有参考价值。准备,不在于多,在于精,关键是要有悟性。在考前如果一团乱麻,整不出头绪来,考场上更会心慌意乱。因此,作文准备一定要“抓纲理目”,纲举目张,事半功倍。 审题立意关注“读书做人”先说说“纲”。仔细分析,作文命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。万变不离其宗,考的无非是“读书做人”。以上海卷为例,2006年《我想握住你的手》和2008年《他们》,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隔膜问题,2007年《必须跨过这道坎》是讲人的成长,2009年材料作文“板桥体”既可以讲“和谐”,也可以谈“创新”,都是人的修养问题。考生在考前沉下心来,好好思考一下关于“读书做人”的方方面面,这正是理清思路的最佳角度。这样实实在在地写好、改好几篇作文,到时拿到考卷就不会有猝不及防的感觉,比临时乱蒙一气要强得多。这些天,考生可以思考一下关于“人与自然、与社会的关系”、“读书、成才与教育”、“人品与修养”等方面的问题,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时要注意联系和思辨。 落笔行文联系自身实际思想立意为“纲”,具体的行文就是“目”。这里也有几点要注意的。辩证思维。观点要鲜明,但不能太极端,“过犹不及”。这几年高考许多考题都在引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。如写“板桥体”,就可以辨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,探讨怎样才能达到“和而不同”的和谐状态。写“坚持自我与听取他人意见的关系”,就应该意识到坚持自我并不意味着刚愎自用,而虚心也不意味着随波逐流,只有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,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形成完善的想法。在讲“情感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”时,有考生写《不可靠,不可不靠》,说一味感情用事会影响理性,但也不能因此排斥感情,没有激情也不可能有所成就。这样写不但合情合理,而且层次丰富。切合实际。不要太好高骛远。文章立意高虽然好,但若不顾事实一味拔高,内容又不充实,只会引起别人反感。模仿优秀之作也是个好办法,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消化,变成自己的东西,运用起来才会自然。如果只是背了一堆完全与自己情况不符的大话,机械地拼凑,反而弄巧成拙。不如展现有自己特色的一面,写“我”的所思所想,反倒容易真切感人。关注时事。关注时事并不意味着人云亦云,照抄报上套话,而是要深入了解,尽量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判断。时下上海世博会是个热点话题,我建议考生尽可能抽时间去现场走一走,看一看,回来再写写自己的体会,这对打开眼界是有作用的。 “应考锦囊”助你马到成功经过这样的准备,考生们想必不会再觉手中无粮,心里发慌。但真到拿到考卷看到题目的那一刻,有的考生还是会感到陌生,一时头脑空白。在此再嘱咐几点,助考生们踢好“临门一脚”。一、审题不但要审清楚,还要设法打开心胸、打开笔墨,可以抓住题目的几个方面用“排列组合”法来定提纲。比如写感情对认识事物的影响,就可以有四个方面:1、亲情有利于认识(知子莫若父);2、亲情不利于认识(情人眼里出西施);3、疏远有利于认识(旁观者清);4、疏远不利于认识(智子疑邻)。二、要考虑到阅卷者的喜好,考场作文毕竟不是随笔,阅卷时间又仓促,投其所好才能得高分。三、很多题目宽泛抽象,我们要设法把题目具体化,然后尽可能把它拉到自己熟悉的方向,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。考生千万不要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,写那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,那多半会马失前蹄。四、标题先暂时定一个,到完成作文后可以重新从文章中寻找最耀眼最闪亮的词句,锤炼成题目。这样既可让题目与文章相呼应,又给人亮丽之感。 妙喻如珠借昨日石,攻今年玉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重批高考作文《文汇报》 2010-05-21高考越来越近,在最后半个多月时间里,作文还有没有提高的可能?这里精选八篇历年高考高分作文,请复旦附中资深语文教师黄玉峰细细批注、评点,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启示。细看这些高分作文,一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:准——审题清楚,文章扣住题意;新——观点新、内容新或角度新;韵——文章有韵味,有书卷气;诚——有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;美——文学味足,词句精致。最后复习阶段,考生可以再看看这些文章有什么可取之处,仔细推敲,举一反三,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,到考场上一定能胸中有成竹,下笔如有神。 2007年江西卷 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,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,清澈见底幽雅宁静,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,惹得我心潮澎湃。(第一段就扣住语文二字,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写,高明)语文,是心灵的天堂。(一句话一段,错落有致,好)“采菊东南下,悠然见南山”,陶渊明用一句话,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,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,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,“乡书何处达,归雁洛阳边”,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……(把自己学过的诗歌,很自然地引用上去,巧。而很多学生明明肚里有货,却不知运用。)语文,用一枝神来之笔,画出世间万物,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,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,使我心雨飘飞。(语文画出诗人的思绪)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,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西楚霸王项羽,他哀歌一曲,泣下数行,上演了“霸王别姬”的千古悲剧,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刎乌江,只因未把握时机,纵虎为患,使他自毁前程;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东坡遭贬,壮志未酬,心有不甘而吟;陈涉虽地位低下,苦难深重,却呼出“王侯将相宁种乎?”屈原因遭奸人陷害,使其忧愁悲思而抒《离骚》……语文,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,唱出世人壮志满怀,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,使我思绪翻飞。(语文鸣出世间的不平)“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”,陶渊明道出了对人生境界的选择;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”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,为天下百姓着想,不由得让我辈汗颜;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责任感;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……语文,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,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。语文,记载着邈远的历史,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。(语文记载邈远的历史)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,装满了诗怀画意,侠骨柔情,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。 [秘籍一:巧用库存]2007年江西卷要求考生在《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》和《语文,想说爱你不容易》中任选一题作文。这是一个有考场智慧的考生,懂得巧妙地挖掘语文书的库存。仔细看,文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本,虽然没有寻寻觅觅挖空心思,但照样层次丰富。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。考场决胜之时,谁都想表现得满腹诗书侃侃而论,但在平日里真正能做到读书万卷、腹中充实的毕竟是少数。不少学生一到考试,常感手中无粮,心里发慌,急着搜罗各类“材料”,企图临时抱佛脚,结果是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,还是落得个“两处茫茫皆不见”。临时东抄西摘来的东西,没有经过消化,到头来很难为己所用。“家有财宝自不知”,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是一套小小百科全书,其中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丰富,关键在你是不是会用。我建议,考生在考前把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再好好熟悉一下。这样做轻松又讨巧,学生对熟悉的内容运用起来更容易得心应手,比看什么素材大全要强得多。况且,高考阅卷大多是语文教师,对课本也有亲切感,看到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的学生,印象首先就不会差。 2009年山东卷 见证夜晚,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,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,一袭春风吹来,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。(有悬念)多少年了,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,真让我有些心酸啊!我懒懒地叼起一根稻草,伤心地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。那时节,这样的夜晚,有星星,有晚风,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?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,火星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,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。现在呢,没有了煤油,也没有了煤油灯,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,圆的、方的、环形的、柱形的、白色的、红色的,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。(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并非一味唱颂歌,也做出反思,这是难能可贵的)现在,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。土地有了播种机。刚有播种机的时候,我就和它赛过一场。走进田野,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。欢快地扬扬蹄子,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,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,但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。艰难地耕完一块地,我明白了——牛怎么能跟不知疲惫的播种机比呢?(写牛的“心理”,很活)我的兄弟们就这样一个个不见了。先是一家卖了,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卖了。不是卖掉,就是被杀了卖肉。不用耕地了,谁还养我们呢?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:调皮的二牛、沉默的黄衣、能干的白点……到现在,整个村子就只剩我们寥寥几头了。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,我或许早就成刀下鬼了。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田的耕牛!(在用播种机代替耕牛一事上就看出时代的变迁,以小见大)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,一阵风吹过,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。我享受地闻了闻,我喜欢这气息。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。“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。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一头牛,牵着它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耕地。喜欢牛的朋友还可以骑在牛的身上,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。”就是从主人开始“农家游”开始,我的同伴又开始多了起来,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。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,我以前从没听说过。白天上山,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、休息;晚上下地,陪着他们负犁耕地。在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,这哪叫耕地,懒洋洋地走上几趟,地就到头了,犁把得歪歪扭扭,让我走得很不舒服。(有微微的讽刺意味,含而不露)“我骑这头黑牛。”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。“去,黑皮。”老主人熟练地把我牵了出来。让小孩骑在我身上。我慢慢走出村子,回头望望,村子又有些变化,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,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。(这里将牛的视角又扩大了一些)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,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,一袭春风吹来,我昂起头“哞”了一声:我是一头见证村子变迁的老牛…… [秘籍二:以新取胜]2009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是“见证”,考生很容易就想到写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,这个角度其实很容易撞车。高考评分标准中,对“创新”十分重视,有新意的文章才容易得到青睐。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,要在观点上创新绝非易事,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从角度、形式上去创新。本文同样写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,却不让人感到陈旧,就是靠形式的出奇、出新来制胜,作者另辟蹊径,从一头老牛的视角来见证社会的变迁。求新,第一要切题,第二要自然,切勿胡编乱造、弄巧成拙。本文的佳处在于其新奇之处出人意料之外,而又在情理之中。的确,千百年来耕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,也许是“最理解农村的动物”,谈农村的变迁,以耕牛为见证,贴切又合理。文章写牛的“内心独白”也写得很自然,农村的变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,而全文没有一处超出一头平日除了耕地就是呆在牛栏里的老牛所能“见证”的合理范围,这是对出新制胜者的基本要求。 2007年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,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,有心人紧紧抓着它,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,即使那人早已远去。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”每每读起这诗句,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。当那迷蒙的小雨,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,谁说这感情不滂沱?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?当那柔美的花朵,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,谁说这感情不壮烈?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?然而它们却是“看不见”“听无声”。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,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。而这座花冢,被寂寞上了一道锁。纳兰是寂寞的。他的好友曾叹:“家家争唱饮水词,纳兰心事几人知?”无疑,他是相国公子,御前侍卫,人人倾慕。然而,在他的内心深处,却埋着深深寂寞。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,却“何恨不能言”,只能叹一声“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”。他向往平淡与朴实,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,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,也只是无声而已矣。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。李煜也是寂寞的。王国维说他“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”。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,往往是没有朋友的。即使生身纸醉金迷,终日灯红酒绿,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。尤是南唐灭亡之后,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,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。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,但却不是无形的。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,将其化为“一江春水”,化为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。《人间词话》中有批语:“词至李后主,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。”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,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。陆游在沈园写下“红酥手,黄縢酒……”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。王维在叹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时,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。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话玄宗。”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,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。诗人手中那根红线,另一端系着笔。巨大的情感沉淀后,化为无声,也化为挥笔的动力,让细雨的闲花,变得铿锵有力,永不磨灭。其实,还有一些人的寂寞,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。林则徐被贬伊犁,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,但他却高唱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造福了一方百姓。韩愈被发配潮州,爱女死于途中。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,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,修水利,受到百姓的拥戴,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。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,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,滋润了一方水土;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,更深嵌土地,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。他们的红线那端,是苍生百姓!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,去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。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,刻在碑上,这寂寞是美丽的,是供人欣赏的。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,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,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,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。 [秘籍三:一锤定音]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写对刘长卿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这两句诗的理解。诗句可以有多重理解,但作文只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。本文一锤定音,确定它表达的就是对“寂寞”的思考,于是标题拟作“细雨闲花皆寂寞,文人英雄应如是”,不动声色地用诗意的语言将“中心思想”给定了下来。文章材料“品类丰富”,可见作者对文学涉猎的深度和广度。对“寂寞”的理解更是层层推进。通过纳兰、李煜等,写出个人的寂寞对灵魂的铸造和对文学的滋养作用,但英雄的寂寞要更进一层,以天下苍生为己任,寂寞也就升华为奉献和功绩。作者深厚的思想积淀由此表现出来。 2009年陕西卷 西安的无奈兔子弃长补短,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,不禁令人哑然失笑。(一句话概括材料)可你又何尝不是呢?我的西安!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;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,却依然盈盈的眼波;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。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,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,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。(可以看出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相当的了解,选择写西安正是发挥所长)是啊!这些都是你的长项,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,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。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,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,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;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。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,你想像雅典一样用裸体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,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……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,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……(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)看看吧!我的西安,眼底尽是无奈。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,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,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。你是西安,十三朝的古都!秦汉的雄风,盛唐的繁华,是你的长项,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。还记得当年的你吗?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,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,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,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。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,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,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,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。(文笔华美。几处排比都用得荡气回肠,起到很精彩的效果。)威武雄壮属于你,千娇百媚属于你。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。西安,这才是真正的你,如一杯茶幽香沁脾,如一坛酒醇香永久。西安,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,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!这才是真正的你,西安! [秘籍四:立意升华]2009年陕西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童话故事,如果完全陷入对野鸭教练、小兔子、小乌龟的评说中去,容易写得婆婆妈妈,幼稚浅薄。本文却能写得如此大气磅礴,思想犀利,和对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是分不开的。作者迅速地从材料中抽出“扬短弃长得不偿失”这个观点,紧紧把握。对小兔子的故事只一句话带过,转而进入正题,写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。文章写出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,也点出了西安所应该坚持的“自我”是什么。这样考生自己平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也就找到了一个决口,源源而出。对于材料作文,考生要学会和材料“不粘不脱”、“若即若离”,可以既不偏离主题,又不为材料的情节、细节所拘泥,写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好文章来。此外,考生还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史化、诗化、美化。同样是说要坚持自己的长处,不要只知模仿别人这个道理,可以写得很有历史感、很有文学味。阅卷老师每天要批上百篇文章,在一大堆琐琐碎碎的小故事小道理作文当中,看到这篇充满书卷气、眼界开阔、文采斐然的文章,当然会青眼有加。当然,格调的提升还是要以腹中充实的基础为前提。本文作者显然在西安历史文化这方面有充裕的学识,才能有的放矢地升华。而盲目拔高,空谈套话,只会显得言之无物,苍白空虚。如果上海卷出这类题目,那么上海考生就可以谈谈上海的风情。为此,建议考生在百忙中放松一下,去世博会逛逛,也许会生出不少灵感。 2007年山东卷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风若遥远的回音,追着梦的翅膀,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。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,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;她是云彩里篆刻的记忆,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。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,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,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,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。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,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。是你吗,唐朝?(一系列的比喻,优美精当,作者不俗的修辞功底展露无遗)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,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,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。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,摇荡清秋的月亮;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,张口一吐,就是半个盛唐。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,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。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,艺术情怀的宏广。唐朝啊,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,怎能不令人陶醉,怎能使人遗忘?(用第二人称,更增加了亲切感,使人宛如近距离地在触摸这个王朝,与之对话)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?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,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,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?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,你叹息了吗?独步瑶台的风采,高处不胜寒的无奈,切莫乱了音律,不然,古淡青醇的山水恨你,恨你弹指惊春去。而今,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,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,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,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!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,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。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,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。那些坚守岁月的人,朝霞从此耀眼,残阳从此灿烂,中国从此芳醇神气,永久蕴香迷人。是这样吗,唐朝?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。(以华美的句子点到唐文化的几个方面,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明气象)把满纸才子的清高遐想折好,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,醉于此间,永不醒来。纵使时间流淌,时光飞逝,美丽的唐朝不衰,永恒的记忆不退!(卒章显志,观点鲜明) [秘籍五:扬己所长]诗化的语言,俯拾皆是的对诗词典故的活用,令人顿觉满纸是大唐华彩,阅者不能不被作者感染:一个如此美丽多情的时代记忆,永远不会随风而逝。作者对唐朝,尤其是对唐诗的热爱和了解远在一般的学生之上,才能有如此多彩的内容,精致的文笔。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特色,那是属于自己的“拳头产品”,别人模仿不来的。怎样在考试中抓住机会,扬己所长,有一个技巧问题。这位考生得以发挥所长,并不是运气和偶然,而是懂得以不变应万变,把题目拉向自己熟悉有准备的方面。2007年山东卷规定的作文话题是“记忆不会随风而逝”,不少考生写对自己亲人、故乡的记忆,有真情实感的自然能写好,但如果没有相关经历,无病呻吟,就不免捉襟见肘。本文作者写对一个王朝的记忆,成功地祭出自己的“杀手锏”——唐朝和唐诗,一样说得通,而且写得精彩。高考题目千变万化,我们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,失去自我。考生要扬己所长,找到题目和自己的契合点。一旦找到了,你就如鱼得水,有情可抒,有理要说。 2009年湖北卷 站在老屋的门口一座低矮的小木房,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,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。而我徘徊在门口,想着那些平常小事。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。他喜欢坐在门口,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。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,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。那场景重复了几年。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,落了又起,起了又落。不经意中,爷爷便没了。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,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,终究,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。(岁月无情,老屋却似乎有情)我们迁了新居,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。她也不解释,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,大家违拗不过她。但稍稍懂事的我想,这老屋的门,承载了太多太多。放学回家,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,一来那儿安静,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。奶奶喜欢唠叨,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。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,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,平平常常地,如同拉家常一样。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,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。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,还是门倚着奶奶。孤零零地,我噙着泪,听着她呜咽,却哭不出声。(奶奶衰老、孤独的形象,感人)时间久了,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。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,我没肯,当然,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。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,听他喃喃地说:“等我老了,还住在这屋里。”我想我是懂的: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,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;而人近中年,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。那时候,我天真地应了一句:“爸,等我老了,也住在这屋里。”爸没吱声,摸了摸那扇小木门,转身走了。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,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。而如今,我站在老屋的门口,不愿去推开它,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。但有些事物,如同老屋的门,经历了太多太多,却依旧沉默无语。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,但我想,今天与明天之间,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,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,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。我站在老屋门口,想着那些平常小事。老屋的门,被岁月锁着。 [秘籍六:撞击火花]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“站在____的门口”。半命题作文给考生发挥空间大,但提示比较少,有时让考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。这时考生不妨试试“碰撞”法,将自己平日的心得、感悟与熟悉的人物事例“相撞”,与作文题目“相撞”,“水本无波,相撞而生涟漪,石本无火,相击而生火花”,这种办法有时能豁然打开思路,想到平日所未想的构思。这篇文章虽然只是说些家常琐事,写一座陈旧的老屋,作者却将自己情感世界中丰富、细致的感悟都写了进去,有对亲情的追思,有对生命的体验,有对岁月的思考,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了“老屋”这个意象。老屋里有三代人的悲喜,所以站在老屋门口,就是站在亲情与岁月的门口。善于“取象”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技巧,把自己要表达的情、理、意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,比空洞地说理抒情更能打动人。文章的层次尽可以丰富,意蕴尽可以深远,但切入点最好尽可能小一点。本文感怀人生,起于“老屋的门口”,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,归结于“岁月的门口”,意蕴深远。 2009年上海卷 和谐的统一去黄山旅游前,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,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,不免心潮澎湃,大呼壮丽——那孤松,曲曲折折,似老者的脊背;那危峰,亦崎岖险峻,有欲倾之势。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,却在相融中构造出清雅高绝的图景。(开头稍显啰嗦,主题不够突出鲜明,以“去黄山旅游前……”开头,不如直接写孤松的姿态“黄山上的孤松,
3. 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(转载,原作者——黄玉峰,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)
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仔细研究前几年,特别是去年的高分满分作文,对于准备迎考颇有参考价值。准备,不在于多,在于精,关键是要有悟性。在考前如果一团乱麻,整不出头绪来,考场上更会心慌意乱。因此,作文准备一定要“抓纲理目”,纲举目张,事半功倍。 审题立意关注“读书做人”先说说“纲”。仔细分析,作文命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。万变不离其宗,考的无非是“读书做人”。以上海卷为例,2006年《我想握住你的手》和2008年《他们》,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隔膜问题,2007年《必须跨过这道坎》是讲人的成长,2009年材料作文“板桥体”既可以讲“和谐”,也可以谈“创新”,都是人的修养问题。考生在考前沉下心来,好好思考一下关于“读书做人”的方方面面,这正是理清思路的最佳角度。这样实实在在地写好、改好几篇作文,到时拿到考卷就不会有猝不及防的感觉,比临时乱蒙一气要强得多。这些天,考生可以思考一下关于“人与自然、与社会的关系”、“读书、成才与教育”、“人品与修养”等方面的问题,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时要注意联系和思辨。 落笔行文联系自身实际思想立意为“纲”,具体的行文就是“目”。这里也有几点要注意的。辩证思维。观点要鲜明,但不能太极端,“过犹不及”。这几年高考许多考题都在引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。如写“板桥体”,就可以辨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,探讨怎样才能达到“和而不同”的和谐状态。写“坚持自我与听取他人意见的关系”,就应该意识到坚持自我并不意味着刚愎自用,而虚心也不意味着随波逐流,只有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,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形成完善的想法。在讲“情感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”时,有考生写《不可靠,不可不靠》,说一味感情用事会影响理性,但也不能因此排斥感情,没有激情也不可能有所成就。这样写不但合情合理,而且层次丰富。切合实际。不要太好高骛远。文章立意高虽然好,但若不顾事实一味拔高,内容又不充实,只会引起别人反感。模仿优秀之作也是个好办法,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消化,变成自己的东西,运用起来才会自然。如果只是背了一堆完全与自己情况不符的大话,机械地拼凑,反而弄巧成拙。不如展现有自己特色的一面,写“我”的所思所想,反倒容易真切感人。关注时事。关注时事并不意味着人云亦云,照抄报上套话,而是要深入了解,尽量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判断。时下上海世博会是个热点话题,我建议考生尽可能抽时间去现场走一走,看一看,回来再写写自己的体会,这对打开眼界是有作用的。 “应考锦囊”助你马到成功经过这样的准备,考生们想必不会再觉手中无粮,心里发慌。但真到拿到考卷看到题目的那一刻,有的考生还是会感到陌生,一时头脑空白。在此再嘱咐几点,助考生们踢好“临门一脚”。一、审题不但要审清楚,还要设法打开心胸、打开笔墨,可以抓住题目的几个方面用“排列组合”法来定提纲。比如写感情对认识事物的影响,就可以有四个方面:1、亲情有利于认识(知子莫若父);2、亲情不利于认识(情人眼里出西施);3、疏远有利于认识(旁观者清);4、疏远不利于认识(智子疑邻)。二、要考虑到阅卷者的喜好,考场作文毕竟不是随笔,阅卷时间又仓促,投其所好才能得高分。三、很多题目宽泛抽象,我们要设法把题目具体化,然后尽可能把它拉到自己熟悉的方向,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。考生千万不要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,写那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,那多半会马失前蹄。四、标题先暂时定一个,到完成作文后可以重新从文章中寻找最耀眼最闪亮的词句,锤炼成题目。这样既可让题目与文章相呼应,又给人亮丽之感。 妙喻如珠借昨日石,攻今年玉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重批高考作文《文汇报》 2010-05-21高考越来越近,在最后半个多月时间里,作文还有没有提高的可能?这里精选八篇历年高考高分作文,请复旦附中资深语文教师黄玉峰细细批注、评点,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启示。细看这些高分作文,一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:准——审题清楚,文章扣住题意;新——观点新、内容新或角度新;韵——文章有韵味,有书卷气;诚——有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;美——文学味足,词句精致。最后复习阶段,考生可以再看看这些文章有什么可取之处,仔细推敲,举一反三,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,到考场上一定能胸中有成竹,下笔如有神。 2007年江西卷 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,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,清澈见底幽雅宁静,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,惹得我心潮澎湃。(第一段就扣住语文二字,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写,高明)语文,是心灵的天堂。(一句话一段,错落有致,好)“采菊东南下,悠然见南山”,陶渊明用一句话,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,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,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,“乡书何处达,归雁洛阳边”,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……(把自己学过的诗歌,很自然地引用上去,巧。而很多学生明明肚里有货,却不知运用。)语文,用一枝神来之笔,画出世间万物,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,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,使我心雨飘飞。(语文画出诗人的思绪)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,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西楚霸王项羽,他哀歌一曲,泣下数行,上演了“霸王别姬”的千古悲剧,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刎乌江,只因未把握时机,纵虎为患,使他自毁前程;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东坡遭贬,壮志未酬,心有不甘而吟;陈涉虽地位低下,苦难深重,却呼出“王侯将相宁种乎?”屈原因遭奸人陷害,使其忧愁悲思而抒《离骚》……语文,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,唱出世人壮志满怀,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,使我思绪翻飞。(语文鸣出世间的不平)“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”,陶渊明道出了对人生境界的选择;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”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,为天下百姓着想,不由得让我辈汗颜;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责任感;“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……语文,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,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。语文,记载着邈远的历史,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。(语文记载邈远的历史)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,装满了诗怀画意,侠骨柔情,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。 [秘籍一:巧用库存]2007年江西卷要求考生在《语文,心中的一泓清泉》和《语文,想说爱你不容易》中任选一题作文。这是一个有考场智慧的考生,懂得巧妙地挖掘语文书的库存。仔细看,文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本,虽然没有寻寻觅觅挖空心思,但照样层次丰富。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。考场决胜之时,谁都想表现得满腹诗书侃侃而论,但在平日里真正能做到读书万卷、腹中充实的毕竟是少数。不少学生一到考试,常感手中无粮,心里发慌,急着搜罗各类“材料”,企图临时抱佛脚,结果是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,还是落得个“两处茫茫皆不见”。临时东抄西摘来的东西,没有经过消化,到头来很难为己所用。“家有财宝自不知”,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是一套小小百科全书,其中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丰富,关键在你是不是会用。我建议,考生在考前把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再好好熟悉一下。这样做轻松又讨巧,学生对熟悉的内容运用起来更容易得心应手,比看什么素材大全要强得多。况且,高考阅卷大多是语文教师,对课本也有亲切感,看到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的学生,印象首先就不会差。 2009年山东卷 见证夜晚,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,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,一袭春风吹来,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。(有悬念)多少年了,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,真让我有些心酸啊!我懒懒地叼起一根稻草,伤心地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。那时节,这样的夜晚,有星星,有晚风,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?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,火星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,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。现在呢,没有了煤油,也没有了煤油灯,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,圆的、方的、环形的、柱形的、白色的、红色的,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。(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并非一味唱颂歌,也做出反思,这是难能可贵的)现在,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。土地有了播种机。刚有播种机的时候,我就和它赛过一场。走进田野,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。欢快地扬扬蹄子,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,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,但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。艰难地耕完一块地,我明白了——牛怎么能跟不知疲惫的播种机比呢?(写牛的“心理”,很活)我的兄弟们就这样一个个不见了。先是一家卖了,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卖了。不是卖掉,就是被杀了卖肉。不用耕地了,谁还养我们呢?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:调皮的二牛、沉默的黄衣、能干的白点……到现在,整个村子就只剩我们寥寥几头了。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,我或许早就成刀下鬼了。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田的耕牛!(在用播种机代替耕牛一事上就看出时代的变迁,以小见大)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,一阵风吹过,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。我享受地闻了闻,我喜欢这气息。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。“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。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一头牛,牵着它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耕地。喜欢牛的朋友还可以骑在牛的身上,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。”就是从主人开始“农家游”开始,我的同伴又开始多了起来,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。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,我以前从没听说过。白天上山,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、休息;晚上下地,陪着他们负犁耕地。在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,这哪叫耕地,懒洋洋地走上几趟,地就到头了,犁把得歪歪扭扭,让我走得很不舒服。(有微微的讽刺意味,含而不露)“我骑这头黑牛。”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。“去,黑皮。”老主人熟练地把我牵了出来。让小孩骑在我身上。我慢慢走出村子,回头望望,村子又有些变化,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,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。(这里将牛的视角又扩大了一些)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,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,一袭春风吹来,我昂起头“哞”了一声:我是一头见证村子变迁的老牛…… [秘籍二:以新取胜]2009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是“见证”,考生很容易就想到写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,这个角度其实很容易撞车。高考评分标准中,对“创新”十分重视,有新意的文章才容易得到青睐。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,要在观点上创新绝非易事,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从角度、形式上去创新。本文同样写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,却不让人感到陈旧,就是靠形式的出奇、出新来制胜,作者另辟蹊径,从一头老牛的视角来见证社会的变迁。求新,第一要切题,第二要自然,切勿胡编乱造、弄巧成拙。本文的佳处在于其新奇之处出人意料之外,而又在情理之中。的确,千百年来耕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,也许是“最理解农村的动物”,谈农村的变迁,以耕牛为见证,贴切又合理。文章写牛的“内心独白”也写得很自然,农村的变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,而全文没有一处超出一头平日除了耕地就是呆在牛栏里的老牛所能“见证”的合理范围,这是对出新制胜者的基本要求。 2007年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,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,有心人紧紧抓着它,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,即使那人早已远去。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”每每读起这诗句,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。当那迷蒙的小雨,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,谁说这感情不滂沱?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?当那柔美的花朵,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,谁说这感情不壮烈?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?然而它们却是“看不见”“听无声”。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,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。而这座花冢,被寂寞上了一道锁。纳兰是寂寞的。他的好友曾叹:“家家争唱饮水词,纳兰心事几人知?”无疑,他是相国公子,御前侍卫,人人倾慕。然而,在他的内心深处,却埋着深深寂寞。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,却“何恨不能言”,只能叹一声“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”。他向往平淡与朴实,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,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,也只是无声而已矣。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。李煜也是寂寞的。王国维说他“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”。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,往往是没有朋友的。即使生身纸醉金迷,终日灯红酒绿,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。尤是南唐灭亡之后,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,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。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,但却不是无形的。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,将其化为“一江春水”,化为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”。《人间词话》中有批语:“词至李后主,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。”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,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。陆游在沈园写下“红酥手,黄縢酒……”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。王维在叹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时,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。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话玄宗。”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,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。诗人手中那根红线,另一端系着笔。巨大的情感沉淀后,化为无声,也化为挥笔的动力,让细雨的闲花,变得铿锵有力,永不磨灭。其实,还有一些人的寂寞,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。林则徐被贬伊犁,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,但他却高唱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造福了一方百姓。韩愈被发配潮州,爱女死于途中。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,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,修水利,受到百姓的拥戴,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。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,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,滋润了一方水土;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,更深嵌土地,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。他们的红线那端,是苍生百姓!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,去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。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,刻在碑上,这寂寞是美丽的,是供人欣赏的。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,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,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,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。 [秘籍三:一锤定音]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写对刘长卿“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”这两句诗的理解。诗句可以有多重理解,但作文只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。本文一锤定音,确定它表达的就是对“寂寞”的思考,于是标题拟作“细雨闲花皆寂寞,文人英雄应如是”,不动声色地用诗意的语言将“中心思想”给定了下来。文章材料“品类丰富”,可见作者对文学涉猎的深度和广度。对“寂寞”的理解更是层层推进。通过纳兰、李煜等,写出个人的寂寞对灵魂的铸造和对文学的滋养作用,但英雄的寂寞要更进一层,以天下苍生为己任,寂寞也就升华为奉献和功绩。作者深厚的思想积淀由此表现出来。 2009年陕西卷 西安的无奈兔子弃长补短,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,不禁令人哑然失笑。(一句话概括材料)可你又何尝不是呢?我的西安!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;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,却依然盈盈的眼波;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。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,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,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。(可以看出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相当的了解,选择写西安正是发挥所长)是啊!这些都是你的长项,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,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。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,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,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;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。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,你想像雅典一样用裸体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,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……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,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……(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)看看吧!我的西安,眼底尽是无奈。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,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,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。你是西安,十三朝的古都!秦汉的雄风,盛唐的繁华,是你的长项,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。还记得当年的你吗?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,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,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,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。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,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,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,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。(文笔华美。几处排比都用得荡气回肠,起到很精彩的效果。)威武雄壮属于你,千娇百媚属于你。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。西安,这才是真正的你,如一杯茶幽香沁脾,如一坛酒醇香永久。西安,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,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!这才是真正的你,西安! [秘籍四:立意升华]2009年陕西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童话故事,如果完全陷入对野鸭教练、小兔子、小乌龟的评说中去,容易写得婆婆妈妈,幼稚浅薄。本文却能写得如此大气磅礴,思想犀利,和对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是分不开的。作者迅速地从材料中抽出“扬短弃长得不偿失”这个观点,紧紧把握。对小兔子的故事只一句话带过,转而进入正题,写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。文章写出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,也点出了西安所应该坚持的“自我”是什么。这样考生自己平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也就找到了一个决口,源源而出。对于材料作文,考生要学会和材料“不粘不脱”、“若即若离”,可以既不偏离主题,又不为材料的情节、细节所拘泥,写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好文章来。此外,考生还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史化、诗化、美化。同样是说要坚持自己的长处,不要只知模仿别人这个道理,可以写得很有历史感、很有文学味。阅卷老师每天要批上百篇文章,在一大堆琐琐碎碎的小故事小道理作文当中,看到这篇充满书卷气、眼界开阔、文采斐然的文章,当然会青眼有加。当然,格调的提升还是要以腹中充实的基础为前提。本文作者显然在西安历史文化这方面有充裕的学识,才能有的放矢地升华。而盲目拔高,空谈套话,只会显得言之无物,苍白空虚。如果上海卷出这类题目,那么上海考生就可以谈谈上海的风情。为此,建议考生在百忙中放松一下,去世博会逛逛,也许会生出不少灵感。 2007年山东卷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风若遥远的回音,追着梦的翅膀,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。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,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;她是云彩里篆刻的记忆,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。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,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,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,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。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,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。是你吗,唐朝?(一系列的比喻,优美精当,作者不俗的修辞功底展露无遗)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,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,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。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,摇荡清秋的月亮;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,张口一吐,就是半个盛唐。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,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。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,艺术情怀的宏广。唐朝啊,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,怎能不令人陶醉,怎能使人遗忘?(用第二人称,更增加了亲切感,使人宛如近距离地在触摸这个王朝,与之对话)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?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,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,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?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,你叹息了吗?独步瑶台的风采,高处不胜寒的无奈,切莫乱了音律,不然,古淡青醇的山水恨你,恨你弹指惊春去。而今,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,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,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,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!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,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。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,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。那些坚守岁月的人,朝霞从此耀眼,残阳从此灿烂,中国从此芳醇神气,永久蕴香迷人。是这样吗,唐朝?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。(以华美的句子点到唐文化的几个方面,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明气象)把满纸才子的清高遐想折好,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,醉于此间,永不醒来。纵使时间流淌,时光飞逝,美丽的唐朝不衰,永恒的记忆不退!(卒章显志,观点鲜明) [秘籍五:扬己所长]诗化的语言,俯拾皆是的对诗词典故的活用,令人顿觉满纸是大唐华彩,阅者不能不被作者感染:一个如此美丽多情的时代记忆,永远不会随风而逝。作者对唐朝,尤其是对唐诗的热爱和了解远在一般的学生之上,才能有如此多彩的内容,精致的文笔。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特色,那是属于自己的“拳头产品”,别人模仿不来的。怎样在考试中抓住机会,扬己所长,有一个技巧问题。这位考生得以发挥所长,并不是运气和偶然,而是懂得以不变应万变,把题目拉向自己熟悉有准备的方面。2007年山东卷规定的作文话题是“记忆不会随风而逝”,不少考生写对自己亲人、故乡的记忆,有真情实感的自然能写好,但如果没有相关经历,无病呻吟,就不免捉襟见肘。本文作者写对一个王朝的记忆,成功地祭出自己的“杀手锏”——唐朝和唐诗,一样说得通,而且写得精彩。高考题目千变万化,我们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,失去自我。考生要扬己所长,找到题目和自己的契合点。一旦找到了,你就如鱼得水,有情可抒,有理要说。 2009年湖北卷 站在老屋的门口一座低矮的小木房,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,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。而我徘徊在门口,想着那些平常小事。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。他喜欢坐在门口,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。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,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。那场景重复了几年。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,落了又起,起了又落。不经意中,爷爷便没了。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,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,终究,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。(岁月无情,老屋却似乎有情)我们迁了新居,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。她也不解释,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,大家违拗不过她。但稍稍懂事的我想,这老屋的门,承载了太多太多。放学回家,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,一来那儿安静,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。奶奶喜欢唠叨,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。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,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,平平常常地,如同拉家常一样。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,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。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,还是门倚着奶奶。孤零零地,我噙着泪,听着她呜咽,却哭不出声。(奶奶衰老、孤独的形象,感人)时间久了,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。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,我没肯,当然,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。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,听他喃喃地说:“等我老了,还住在这屋里。”我想我是懂的: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,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;而人近中年,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。那时候,我天真地应了一句:“爸,等我老了,也住在这屋里。”爸没吱声,摸了摸那扇小木门,转身走了。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,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。而如今,我站在老屋的门口,不愿去推开它,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。但有些事物,如同老屋的门,经历了太多太多,却依旧沉默无语。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,但我想,今天与明天之间,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,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,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。我站在老屋门口,想着那些平常小事。老屋的门,被岁月锁着。 [秘籍六:撞击火花]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“站在____的门口”。半命题作文给考生发挥空间大,但提示比较少,有时让考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。这时考生不妨试试“碰撞”法,将自己平日的心得、感悟与熟悉的人物事例“相撞”,与作文题目“相撞”,“水本无波,相撞而生涟漪,石本无火,相击而生火花”,这种办法有时能豁然打开思路,想到平日所未想的构思。这篇文章虽然只是说些家常琐事,写一座陈旧的老屋,作者却将自己情感世界中丰富、细致的感悟都写了进去,有对亲情的追思,有对生命的体验,有对岁月的思考,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了“老屋”这个意象。老屋里有三代人的悲喜,所以站在老屋门口,就是站在亲情与岁月的门口。善于“取象”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技巧,把自己要表达的情、理、意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,比空洞地说理抒情更能打动人。文章的层次尽可以丰富,意蕴尽可以深远,但切入点最好尽可能小一点。本文感怀人生,起于“老屋的门口”,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,归结于“岁月的门口”,意蕴深远。 2009年上海卷 和谐的统一去黄山旅游前,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,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,不免心潮澎湃,大呼壮丽——那孤松,曲曲折折,似老者的脊背;那危峰,亦崎岖险峻,有欲倾之势。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,却在相融中构造出清雅高绝的图景。(开头稍显啰嗦,主题不够突出鲜明,以“去黄山旅游前……”开头,不如直接写孤松的姿态“黄山上的孤松,
4. 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
[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]
如果说去年高考作文试题“我想握住你的手”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、诗意抒写与哲理阐发的交替,那么今年题目“必须跨过这道坎”则要求考生面对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,取其一点,立足“跨坎”,或记叙或阐发,重在测试考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与思考力,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。既体现了上海语文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和连贯的特征,又在“稳中求变”中再现了上海对作文命题的拓宽延伸,显示了同为命题作文求异的巧思。
其实,高考作文命题尽管年年不同,却都离不开当前的现实生活,离不开引导考生关注社会、关注人生与关注人文。
命题特色与审题要点
今年“必须跨过这道坎”的命题正是以如何直面人生的困难、坎坷、诱惑、艰辛为核心话题,给广大考生一个“天高任鸟飞”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,让他们有话可说、有事可叙、有理可议、有情可抒。
从命题角度看——
“必须跨过这道坎”的亮点有三个:
-涉及范围宽广
“坎”的内涵可实也可虚,可大也可小,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种种有形的困难,还是无形的障碍,或者是有关事业、民族、国家方面的“坎”,皆可入题。这对考生充分张扬个性、言他人之未言,从而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、有棱有角,无疑起了积极导向作用。
-有利于开启考生感情世界的闸门
考生可以放开手脚宣泄自己在“跨坎”经历中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。与去年“我想握住你的手”相比,“握手”的感情抒发更显得富有诗意,而“跨坎”则多了几分凝重色彩。面对人生,立足于一个“跨”字,或登高望远,小处入手,都可将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感真实地抒写,从而使考生告别作文千人一面、千篇一律的窠臼。
-引导考生以多种方式来表情达意
对“跨坎”的展开,或记叙或抒情或阐述或三者兼而有之。近年来,上海高考作文都会提示考生“诗歌除外”,这在实际上就是提倡高考作文多种文体的并重,从而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、色彩纷呈。
从审题角度看——
考生在落笔为文之前,应充分理解题意,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:“必须”与“跨坎”。其中首要的是对“坎”的内涵的界定。并非生活中什么样的难题、诱惑等都是“坎”。“坎”固然如前所述可实可虚,可大可小,但前提是,确实是道“坎”。如有考生写高考之前因不堪忍受复习过程中的枯涩乏味,而分散了注意力,戴上耳机打开形形色色的网页,于是就此说“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,必须要跨过这道坎”,未免显得有些生硬牵强,高考作文《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》。如这也能算作是道“坎”,那么“坎”便成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“万能胶”任人粘贴了。
至于“这道坎”中的“这道”,并不是一种特指或专指,因此考生如能由小而大,由浅及深,层次分明地阐述清楚跨过生活中各种有形或无形的“坎”固然好,如专写跨过高考、减负、物质上的诱惑等“这道坎”也未尝不可。
喜忧参半的现状
从阅卷现状看,考生出彩文章不少,比往年的优秀作文量有所提高。不仅字里行间洋溢着“跨坎”背后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感,而且善于从“跨坎”过程中开掘出相关的人生哲理。
文章入题角度好且有一定思想深度者有之;语言流畅、感情真挚又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者有之;有相当思考容量、内容厚实但表达简约者有之;文字朴实、记叙连贯、一气呵成而又中心明确者也有之。每每读到这里,不由令人击节赞赏,生发出一番“江山代有新人出”的感慨来。
然而,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。有些考生审题不严,对“坎”的界定模糊不清,文章切入口空而大,对“跨坎”就事论事,不善于对命题内涵作进一步的延伸拓宽的思考,因而文章立意不高等情况也不在个别。另外,在谋篇布局上的不严谨,上下文的不连贯,所选材料与文章中心游离脱节、例子过多、阐述过少,语言粗糙表达不顺畅、错别字花样百出等现象也令人吃惊。
上述这些问题从某个角度暴露了考生在学习母语、运用母语过程中的种种缺失。
对教与考的思考
高考作为选拔人材、优胜劣汰的考试,对日常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本在情理之中。每年高考阅卷归来,回首我们的教与考的现状,往往有种沉重感。
有种流行观点:日常提倡的素质教育为什么在考试面前显得软弱无力,成了分数第一?问题的提出看似尖锐深刻,但仔细一想,这是人为地将“教”与“考”对立了起来,似乎“教”是讲素质,而“考”却一味应试。如果还承认我们今天的语文高考有相当的公信力,显示着已由能力结构考查替代了知识结构考查的轨迹,并蕴含了愈发深厚的人文思想,那么考试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,而不是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洪水猛兽。也因此语文高考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失,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缺失。教与考应该是紧密相关良性循环的。若我们的日常教学真正进入了“长期积累、潜移默化”的人文境地,那么我们就不会面对高考如履薄冰、如临大敌,更不必身陷题海大战。不能设想,一边高喊着“以人为本”、“大语文”之类口号雄赳赳行进在语文教学改革路途中,一边培养出来的考生居然连“词的别称”也一无所知,居然连写一篇仅800字左右的短文也勉为其难,真是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“坎”。
另外,语文教学如何顾及学科的工具性也值得我们反思。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属性并不过时,若以为可以置工具性于不顾,恐怕有失偏颇。至于个别人将语文改革当作敲门砖,动辄在讲台上作秀,以名师自居,更是一种祸害。
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沉稳之心,需要的是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修炼精神,需要的是不计名利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境界。
高考还将继续,高考之后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,有益无害。冰思
〔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〕【征服畏惧、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,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,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。】
5. 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
[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]
如果说去年高考作文试题“我想握住你的手”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、诗意抒写与哲理阐发的交替,那么今年题目“必须跨过这道坎”则要求考生面对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,取其一点,立足“跨坎”,或记叙或阐发,重在测试考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与思考力,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。既体现了上海语文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和连贯的特征,又在“稳中求变”中再现了上海对作文命题的拓宽延伸,显示了同为命题作文求异的巧思。
其实,高考作文命题尽管年年不同,却都离不开当前的现实生活,离不开引导考生关注社会、关注人生与关注人文。
命题特色与审题要点
今年“必须跨过这道坎”的命题正是以如何直面人生的困难、坎坷、诱惑、艰辛为核心话题,给广大考生一个“天高任鸟飞”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,让他们有话可说、有事可叙、有理可议、有情可抒。
从命题角度看——
“必须跨过这道坎”的亮点有三个:
-涉及范围宽广
“坎”的内涵可实也可虚,可大也可小,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种种有形的困难,还是无形的障碍,或者是有关事业、民族、国家方面的“坎”,皆可入题。这对考生充分张扬个性、言他人之未言,从而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、有棱有角,无疑起了积极导向作用。
-有利于开启考生感情世界的闸门
考生可以放开手脚宣泄自己在“跨坎”经历中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。与去年“我想握住你的手”相比,“握手”的感情抒发更显得富有诗意,而“跨坎”则多了几分凝重色彩。面对人生,立足于一个“跨”字,或登高望远,小处入手,都可将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感真实地抒写,从而使考生告别作文千人一面、千篇一律的窠臼。
-引导考生以多种方式来表情达意
对“跨坎”的展开,或记叙或抒情或阐述或三者兼而有之。近年来,上海高考作文都会提示考生“诗歌除外”,这在实际上就是提倡高考作文多种文体的并重,从而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、色彩纷呈。
从审题角度看——
考生在落笔为文之前,应充分理解题意,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:“必须”与“跨坎”。其中首要的是对“坎”的内涵的界定。并非生活中什么样的难题、诱惑等都是“坎”。“坎”固然如前所述可实可虚,可大可小,但前提是,确实是道“坎”,作文指导《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》。如有考生写高考之前因不堪忍受复习过程中的枯涩乏味,而分散了注意力,戴上耳机打开形形色色的网页,于是就此说“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,必须要跨过这道坎”,未免显得有些生硬牵强。如这也能算作是道“坎”,那么“坎”便成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“万能胶”任人粘贴了。
至于“这道坎”中的“这道”,并不是一种特指或专指,因此考生如能由小而大,由浅及深,层次分明地阐述清楚跨过生活中各种有形或无形的“坎”固然好,如专写跨过高考、减负、物质上的诱惑等“这道坎”也未尝不可。
喜忧参半的现状
从阅卷现状看,考生出彩文章不少,比往年的优秀作文量有所提高。不仅字里行间洋溢着“跨坎”背后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感,而且善于从“跨坎”过程中开掘出相关的人生哲理。
文章入题角度好且有一定思想深度者有之;语言流畅、感情真挚又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者有之;有相当思考容量、内容厚实但表达简约者有之;文字朴实、记叙连贯、一气呵成而又中心明确者也有之。每每读到这里,不由令人击节赞赏,生发出一番“江山代有新人出”的感慨来。
然而,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。有些考生审题不严,对“坎”的界定模糊不清,文章切入口空而大,对“跨坎”就事论事,不善于对命题内涵作进一步的延伸拓宽的思考,因而文章立意不高等情况也不在个别。另外,在谋篇布局上的不严谨,上下文的不连贯,所选材料与文章中心游离脱节、例子过多、阐述过少,语言粗糙表达不顺畅、错别字花样百出等现象也令人吃惊。
上述这些问题从某个角度暴露了考生在学习母语、运用母语过程中的种种缺失。
对教与考的思考
高考作为选拔人材、优胜劣汰的考试,对日常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本在情理之中。每年高考阅卷归来,回首我们的教与考的现状,往往有种沉重感。
有种流行观点:日常提倡的素质教育为什么在考试面前显得软弱无力,成了分数第一?问题的提出看似尖锐深刻,但仔细一想,这是人为地将“教”与“考”对立了起来,似乎“教”是讲素质,而“考”却一味应试。如果还承认我们今天的语文高考有相当的公信力,显示着已由能力结构考查替代了知识结构考查的轨迹,并蕴含了愈发深厚的人文思想,那么考试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,而不是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洪水猛兽。也因此语文高考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失,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缺失。教与考应该是紧密相关良性循环的。若我们的日常教学真正进入了“长期积累、潜移默化”的人文境地,那么我们就不会面对高考如履薄冰、如临大敌,更不必身陷题海大战。不能设想,一边高喊着“以人为本”、“大语文”之类口号雄赳赳行进在语文教学改革路途中,一边培养出来的考生居然连“词的别称”也一无所知,居然连写一篇仅800字左右的短文也勉为其难,真是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“坎”。
另外,语文教学如何顾及学科的工具性也值得我们反思。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属性并不过时,若以为可以置工具性于不顾,恐怕有失偏颇。至于个别人将语文改革当作敲门砖,动辄在讲台上作秀,以名师自居,更是一种祸害。
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沉稳之心,需要的是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修炼精神,需要的是不计名利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境界。
高考还将继续,高考之后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,有益无害。冰思
〔名师指点2007高考上海作文如何拿高分〕【征服畏惧、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,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,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。】